护绿而为 宣治结合初冬的赤水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
市发改委鼓励各企业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教育资源布局特征,积极走专精特新路线。今年,市发改委围绕市委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要求,进一步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为推动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7所职业学校与北京、上海、广州和省内等实力较强的50余家企业已开展校企合作。为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近年来,市发改委着力念好三字诀,致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紧抓窗口期,将昭通卫生职业学院纳入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期调整增补储备范围,拟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市发改委在敬字上下功夫,建立调研和项目推进协同工作机制,市发改委领导率领科室人员不定期深入企业和职教园区调研,送政策上门,了解企业情况,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宣传到位、服务到位。通讯员:王雪婷 李劲松校对:胡远松。
近日,省人民政府网站公示拟确定的省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昭通云尚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农垦昭通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东源镇雄煤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上榜。着力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健全完善市委联系专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市委联系专家,由市级领导直接联系,做好调研指导、帮助协调、关心关爱等工作。
组织院士专家举办智汇昭通讲座、开展助力昭通院士专家进昭通等活动,推进科学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人才帮带跟班机制、师徒机制、代训机制和专家工作站机制,全面抓好人才帮带培养工作。苏永忠的话语,既是对昭通人才工作的重视,也是对昭通人才的鼓舞。组织行业优秀人才赴知名高校、发达省(市)或国(境)外培训。杨德仁、杜宁、庞钧友等多名锂电产业技术专家和专业人才,为水富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贡献才智,实现产业与人才精准对接、双向集聚。
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2023年,市、县两级累计与8所省外知名科研院所、27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所省外知名高校、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医院、7所省外知名医院、3家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开展合作。
聚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是永善县水务局天星坝水库管理局局长薛昌亮的工作常态。伟大的时代呼唤人才,昭通的发展渴求人才。挖掘发现和培养考察人才,把在农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纳入各类推优评先、奖项申报范围,有效激发农业人才的创新动力。近年来,昭通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标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创新政策、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活人才,为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科技特派团培训一线农科人员8376人次,通过团队+项目+人才模式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才296人。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团队给予经费支持。来自省农科院的李隆伟博士夸赞道。为资源开发找人才、为产业发展找人才、为企业创新找人才、为事业突破找人才
欲登高而远眺,人才举足轻重。杨德仁、杜宁、庞钧友等多名锂电产业技术专家和专业人才,为水富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贡献才智,实现产业与人才精准对接、双向集聚。
今天,昭通这片充满激情的创新创业热土,正面向市内外,用求贤若渴的胸怀引才育才,用筑巢引凤的实招留才用才,用人才优势厚植发展优势,为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助推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新的力量。以育才为根本,昭通全面构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苏永忠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人才工作,必须以求贤若渴之心爱才惜才,必须以海纳百川之怀引才育才,必须以不拘一格之制选才用才,必须以筑巢引凤之策聚才留才。为做好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人才引进工作,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院质量,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对接联系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并就引进和留住人才,专门出台了专项支持保障政策。伟大的时代呼唤人才,昭通的发展渴求人才。组织行业优秀人才赴知名高校、发达省(市)或国(境)外培训。上海市闵行区国家级骨干教师黄建书到大关翠华中学帮扶支教并任校长,移植先进管理、教学模式,加强人才传帮带,为大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注入动力。促进人才合作交流,引导和支持各用人单位与省外院校、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人才项目合作。
一个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可以凝聚一支团队、兴旺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把民生实事放在首要位置。
来自省农科院的李隆伟博士夸赞道。对于跨越式发展中的昭通而言,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加求贤若渴。
全国劳模、绥江县科技工作者杨蕊铭,带动群众种植蜜汁李3000亩,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书写了乡土人才为乡村发展赋能的动人篇章。这是我市对人才的关怀与肯定,也是对人才的鞭策和鼓励,领到卡的人才代表难掩心中感激之情,同时也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7412人,其中博士199人、硕士811人。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团队给予经费支持。为资源开发找人才、为产业发展找人才、为企业创新找人才、为事业突破找人才。2023年,市、县两级累计与8所省外知名科研院所、27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所省外知名高校、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医院、7所省外知名医院、3家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开展合作。
与河海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开展研究基地、工作站建设。发挥好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激励机制,加大力度支持技术创新。
以留才为主线,全心营造舒心暖心发展环境,以一流服务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星火计划昭通实习实践基地。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科技特派团培训一线农科人员8376人次,通过团队+项目+人才模式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才296人。
由上海新华医院医疗队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联合开展的组团帮扶,让坐落在峡谷里的盐津县人民医院焕发出生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人才集聚效应的作用下,由蓝图变为现实。近年来,昭通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标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创新政策、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活人才,为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是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布局建设的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被列为省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
工作10多年,他参与了永善6座水库、农村人饮工程、田间渠道等多个工程建设。组织院士专家举办智汇昭通讲座、开展助力昭通院士专家进昭通等活动,推进科学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人才帮带跟班机制、师徒机制、代训机制和专家工作站机制,全面抓好人才帮带培养工作。
教育体育部门通过团队带团队等举措建立帮带机制示范单位45个,成立专业工作室34个、带教专业教研组15个。引才,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兴昭惠才卡发放仪式,我市550名各类人才喜领兴昭惠才卡。
育才,构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入住人才小区,服务周到热情,为来昭通干事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体现了昭通市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作为基层水利人才,他和同事们共同发力,让永善38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